今天,有一个想法逐渐在脑袋里清晰过来.也许就从小学第一次开始看<小学生优秀作文选>开始,我就已经想——成为一个作家.
Country road, take me home. To the place I belong. West virginia, moutain mamma. Take me home, country road.
带我回家......回到从小时起的记忆,从一扇半掩窗户散发出的书香气息,使小黑屋子也使人感觉好奇.
从小学起就一直看着一些.后来还买过<少年文艺>,那时候觉得这杂志里面的文章是比较有内涵的.其中有一篇文章让我留恋齐秦的<狼>一直到现在,而真正听到这首歌却是到了大学的事情.在那篇文章里,说的是一个大学女生,豪气干云.约上朋友一起去爬学校附近的一座高塔,徒手攀登,最后只有她一人成功爬到顶上.自此,校园里的人都万分钦佩她.当时同爬的有一名比她小的女生,眼看力气不足,于是她便劝女生来年再来,毕竟还年轻,没必要逞勇气.尽管当时她心里也明白,自己有多逞强,然而庆幸最后她成功了.毕业时,她忽然就跑到毕业晚会的舞台上,用着女生鲜有的沙哑声音唱完了那一曲<狼>.从此以后,我便如她一样,爱上那匹来自北方的狼.尽管我是南方人,但也许从那时起,我已经把这北方大学女生当偶像了.
小学的日子,学科都很简单,所以也许我说的也很普通.比如说小学一二年级时的语文100分之类的.不过,我依然记得,小学时我的作文被人表扬的情况.当时已经是小学的高年级阶段,语文要100分已经不可能了,因为作文是肯定会被扣分的.然后某次,当语文再次拿到98分时,我便以为我的作文又被扣两分了,结果却发现是阅读错了一题扣了两分,而作文满分.我很惊讶,跑去找老师,以为老师漏了扣分.结果老师表扬了我,并很认真的告诉我,那篇作文真的写得很好.可惜,以前我从未想过要投稿呢.
后来的日子平凡无奇,作文也不像我小学时那样发展,并没有成为我生活中的亮点.直到高中,高考前夕.
当时,被前一届的幻想高考作文影响<假如记忆可以移植>.语文老师开始提倡我们多发挥想像力,那对我而言,简直是个喜讯.要知道从我94年订了第一本<科幻世界>开始,我就一直沉浸在幻想之中.尽管当时,我们的语文老师已经接近60岁的高齡,可他对我们的教导依然那么用心.又或者他是特别对我用心.每个星期,我们都会有一次小考,小考中肯定都会有一篇作文.自那时起,几乎每次考试完毕,我的作文便被老师拿来当范文,有时候其实我自己都不觉得写得有多好,可是还是被复印出来当范文了.那段日子里,我完全醉心于写作中,有时候自己随心也会写一篇文章出来给老师看看.
说不定也就因为当时的练笔如此频繁,才使得我高考时的作文也那么顺利完成了.对于老师拿出来给别人当范文的那些作文.我确实也有那么一些是很喜欢的,其中有一篇<祈祷词>是最喜欢的.因为里面的祈祷最后居然真的实现了.
不过,我也记得,在高二时,我的作文被当成不及格作文的范文被复印出来给大家看.当时,很清晰看到,本来老师想用涂改液覆盖我的名字再复印,却最终还是把涂改液划掉,直接复印出来了.作文成绩红红的一笔:59分.那时我很伤心,本来以为那个女的语文老师还挺喜欢我的,没想到却这样对待我.当然,她并没做错什么,只是那时候的我毕竟有点难以接受这样被全级学生申视.
再到后来,更没什么特别的了.如愿以偿的进了大学,不怎么顺利但还是毕业了.期间只有心情不好时的牢骚,却没有真正体现创作的文章.记得我写了文章给师弟看后,被师弟批评了.说我文章题目不吸引,内容不吸引,无法吸引读者.当时我心有不愤,我写我的东西,我管他那么多.可是现在想想,当我还不是名气作家之时,如果我写出来的文章没人看,我如何成就作家,师弟的话是不无道理的.
我问问自己,我是希望只把写作当成业余爱好,还是真心真意想成为一名作家呢?我敢说,绝对是后者.但直到什么时候才能成功,我也不知道了.只希望自己真的会努力.
PS:以后如果我回家一趟,希望我记得把以前写的那篇<祈祷词>带回来给大家看看.不知道到时我重看一遍时,感觉还是像不像当年.
星期四, 二月 24, 2005
星期三, 二月 02, 2005
中国的传统节日
从某个万年历网页上,看到写着廿四是小年,引发我的想法.到底什么是小年?结果一问师弟,师弟居然说,昨天就是小年了,他们已经在家庆祝了.大破我意外,那岂不是说这个万年历有错啰?且让我们看看去......
从某个网页上查询到以下内容: (引自http://www.tjjx.gov.cn/jxrw/minsu/shisuixs.htm)
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,俗称"大年初一",是古老的传统节日。旧时家家祈神、祭祖,这种习俗一直保留到1966年,初一早晨,家家放鞭炮,穿新衣,预祝全年平安。这种习俗,流传于今。早饭后,晚辈给长辈、老师拜年,长辈给孩子压岁钱;贺词大都为"恭喜发财"、"见面发财"等。新中国成立后,旧式贺词被问候所取代,旧式拜年被团拜、拥军优属、拥政爱民、慰问五保户所取代。中午,全家人围在一起吃煮饺子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,但吃饺子前不准扫地、汲水、动刀剪的旧俗已经废除。正月初一,家家贴春联、窗花、年画,这一习俗保留至今,但内容有了变化。回民不拜年,不贴对联。
正月初二 旧称迎财神。这天,家家争相早起,到村外烧香叩头放鞭炮,迎财神进家,80年代仍放鞭炮,其它已废止。这天,还有家家吃面条的习俗。
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,又称灯节。一般人家午饭吃饺子,晚饭吃元宵,今仍存。农村妇女出家串门,名为"走百病",已废。晚上,张灯结彩,燃放鞭炮,观灯赏月,直到深夜。这一习俗流传至今。近年来,县文化馆在县城鼓楼举行灯会,人们聚会鼓楼前,观灯赏月,县内各镇表演花会。
二月二 俗称"龙抬头",亦称"懒龙出窝"。这天早晨,人们把家中缸里的陈水淘净,灌进水壶,倒到河边,名曰"引懒龙出窝",然后从河或井里取水,倒进水缸里,名曰"引来勤龙"。县镜南部有"二月二,龙抬头,不准往缸里挑水"的习俗。早饭,吃小米粥,t饽饽;中午饭,通常为米饭、烙饼或饺子,谓之"吃龙子"、"扯龙皮"、"攀龙角"。如家中有属龙的老人,则一天不动刀,免伤龙体。现许多家庭已饮用自来水,这一风俗,仅存吃饺子或烙饼。
清明节 又称"寒食"、"鬼节",是晚辈为死去的长辈扫墓之日。上午,旧时习惯是后辈人备供品、香火、挂纸到祖坟扫墓培土,祭奠祖先,俗称"上坟"。中午,同祖同宗的男人一起会餐,俗称"吃坟",亦作"吃寒食"。新中国成立后,每逢清明节,干部、学生及烈士子女到盘山、f岭庙烈士陵园扫墓,敬献花圈,寄托哀思。县内实行火葬后,吃坟的风俗废止,但上坟之风仍存。
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,历史上这天家家吃粽子,门前屋檐下插上蒲艾。儿童脖颈上挂上五彩线,或在脖颈上挂个小荷包,以示避瘟消灾。将雄黄酒擦在小孩额头上,或洒在屋角,以驱逐五毒(蛇、蝎、蜈蚣、蛤蟆、壁虎)。早晨吃鸡蛋,成年人在腋下系红布条子,取"趋吉避凶"之意。这些习俗只有吃粽子流传至今。
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,又称"丰收节",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。这天,晚辈给长辈敬送月饼、酒、果品等礼物,午饭吃炖肉、炒菜;夜晚,全家人坐在堂前吃月饼,赏月亮,庆团圆,祝丰收。十六接闺女吃"残食"。这一习俗流传至今。
寒衣节 农历十月初一为寒衣节。这天家家剪纸为衣,在坟前村外路口焚烧,为死者送寒衣。这一风俗至今尚存。
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为腊八节。早饭吃腊八粥,象征五谷丰登。家家争先做早饭,意在谁家饭早谁家的庄稼就早熟。这一习俗流传至今。
小年 农历腊月二十三,传说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,故又称"祭灶"。小年的前几天,家家打扫房屋,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。晚上,从龛内揭下灶王爷像,用糖瓜封住口,意为把灶王爷的嘴粘住,以免见玉帝时说坏话;然后将灶王爷像焚烧,谓之"升天",边烧边磕头祷告:"上天言好事,下界保平安"。有的地方烧假马、放鞭炮送灶王爷骑马上天。到腊月三十日,再供新灶王爷像。50-60年代,祭灶王爷的习俗逐渐消失,打扫房屋的习俗流传至今。
腊月三十 这天是一年的最后一天,历史上各户插谷穗、贴春联、竖灯杆、设香案、摆供品、祭祖先、接喜神、迎灶王、送香、撒岁。中午,全家团聚,"吃年饭"。晚上,谓之除夕,点蜡烛、放鞭炮、发大纸、祭天地,直到次日凌晨才睡,谓之"守岁",有"一夜连双岁,五更分二年"之说。发大纸后,缺男孩的妇女站在家门口,大声唤"黑小子,白小子,来我家中吃饺子!"妇女出门要故意咳嗽几声,以逐散鬼神。80年代,大部分家庭"守岁"是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,一直看到深夜12时。因守岁时间较长,子夜前吃饺子,为"年夜饭"。包饺子时,在馅里放一二个硬币,相传谁吃到谁有福。午夜钟声响过,家家燃放鞭炮、彩色礼花等。
县内传统的时岁习俗还有:破五(正月初五)、乞丐节(农历七月初七)、中元节(农历七月十五)、重阳节(农历九月初九)。
新中国成立后,法定公历节日有:元旦(1月1日)、国际妇女节(3月8日)、植树节(3月12日)、国际劳动节(5月1日)、青年节(5月4日)、国际儿童节(6月1日)、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(7月1日)、建军节(8月1日)、教师节(9月10日)、国庆节(10月1日)。
这么说,那个万年历网页是有误的.这么说,昨天真的是小年.呵呵,中国的传统习俗,如果没人记下来,只怕真会流传的.
从某个网页上查询到以下内容: (引自http://www.tjjx.gov.cn/jxrw/minsu/shisuixs.htm)
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,俗称"大年初一",是古老的传统节日。旧时家家祈神、祭祖,这种习俗一直保留到1966年,初一早晨,家家放鞭炮,穿新衣,预祝全年平安。这种习俗,流传于今。早饭后,晚辈给长辈、老师拜年,长辈给孩子压岁钱;贺词大都为"恭喜发财"、"见面发财"等。新中国成立后,旧式贺词被问候所取代,旧式拜年被团拜、拥军优属、拥政爱民、慰问五保户所取代。中午,全家人围在一起吃煮饺子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,但吃饺子前不准扫地、汲水、动刀剪的旧俗已经废除。正月初一,家家贴春联、窗花、年画,这一习俗保留至今,但内容有了变化。回民不拜年,不贴对联。
正月初二 旧称迎财神。这天,家家争相早起,到村外烧香叩头放鞭炮,迎财神进家,80年代仍放鞭炮,其它已废止。这天,还有家家吃面条的习俗。
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,又称灯节。一般人家午饭吃饺子,晚饭吃元宵,今仍存。农村妇女出家串门,名为"走百病",已废。晚上,张灯结彩,燃放鞭炮,观灯赏月,直到深夜。这一习俗流传至今。近年来,县文化馆在县城鼓楼举行灯会,人们聚会鼓楼前,观灯赏月,县内各镇表演花会。
二月二 俗称"龙抬头",亦称"懒龙出窝"。这天早晨,人们把家中缸里的陈水淘净,灌进水壶,倒到河边,名曰"引懒龙出窝",然后从河或井里取水,倒进水缸里,名曰"引来勤龙"。县镜南部有"二月二,龙抬头,不准往缸里挑水"的习俗。早饭,吃小米粥,t饽饽;中午饭,通常为米饭、烙饼或饺子,谓之"吃龙子"、"扯龙皮"、"攀龙角"。如家中有属龙的老人,则一天不动刀,免伤龙体。现许多家庭已饮用自来水,这一风俗,仅存吃饺子或烙饼。
清明节 又称"寒食"、"鬼节",是晚辈为死去的长辈扫墓之日。上午,旧时习惯是后辈人备供品、香火、挂纸到祖坟扫墓培土,祭奠祖先,俗称"上坟"。中午,同祖同宗的男人一起会餐,俗称"吃坟",亦作"吃寒食"。新中国成立后,每逢清明节,干部、学生及烈士子女到盘山、f岭庙烈士陵园扫墓,敬献花圈,寄托哀思。县内实行火葬后,吃坟的风俗废止,但上坟之风仍存。
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,历史上这天家家吃粽子,门前屋檐下插上蒲艾。儿童脖颈上挂上五彩线,或在脖颈上挂个小荷包,以示避瘟消灾。将雄黄酒擦在小孩额头上,或洒在屋角,以驱逐五毒(蛇、蝎、蜈蚣、蛤蟆、壁虎)。早晨吃鸡蛋,成年人在腋下系红布条子,取"趋吉避凶"之意。这些习俗只有吃粽子流传至今。
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,又称"丰收节",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。这天,晚辈给长辈敬送月饼、酒、果品等礼物,午饭吃炖肉、炒菜;夜晚,全家人坐在堂前吃月饼,赏月亮,庆团圆,祝丰收。十六接闺女吃"残食"。这一习俗流传至今。
寒衣节 农历十月初一为寒衣节。这天家家剪纸为衣,在坟前村外路口焚烧,为死者送寒衣。这一风俗至今尚存。
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为腊八节。早饭吃腊八粥,象征五谷丰登。家家争先做早饭,意在谁家饭早谁家的庄稼就早熟。这一习俗流传至今。
小年 农历腊月二十三,传说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,故又称"祭灶"。小年的前几天,家家打扫房屋,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。晚上,从龛内揭下灶王爷像,用糖瓜封住口,意为把灶王爷的嘴粘住,以免见玉帝时说坏话;然后将灶王爷像焚烧,谓之"升天",边烧边磕头祷告:"上天言好事,下界保平安"。有的地方烧假马、放鞭炮送灶王爷骑马上天。到腊月三十日,再供新灶王爷像。50-60年代,祭灶王爷的习俗逐渐消失,打扫房屋的习俗流传至今。
腊月三十 这天是一年的最后一天,历史上各户插谷穗、贴春联、竖灯杆、设香案、摆供品、祭祖先、接喜神、迎灶王、送香、撒岁。中午,全家团聚,"吃年饭"。晚上,谓之除夕,点蜡烛、放鞭炮、发大纸、祭天地,直到次日凌晨才睡,谓之"守岁",有"一夜连双岁,五更分二年"之说。发大纸后,缺男孩的妇女站在家门口,大声唤"黑小子,白小子,来我家中吃饺子!"妇女出门要故意咳嗽几声,以逐散鬼神。80年代,大部分家庭"守岁"是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,一直看到深夜12时。因守岁时间较长,子夜前吃饺子,为"年夜饭"。包饺子时,在馅里放一二个硬币,相传谁吃到谁有福。午夜钟声响过,家家燃放鞭炮、彩色礼花等。
县内传统的时岁习俗还有:破五(正月初五)、乞丐节(农历七月初七)、中元节(农历七月十五)、重阳节(农历九月初九)。
新中国成立后,法定公历节日有:元旦(1月1日)、国际妇女节(3月8日)、植树节(3月12日)、国际劳动节(5月1日)、青年节(5月4日)、国际儿童节(6月1日)、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(7月1日)、建军节(8月1日)、教师节(9月10日)、国庆节(10月1日)。
这么说,那个万年历网页是有误的.这么说,昨天真的是小年.呵呵,中国的传统习俗,如果没人记下来,只怕真会流传的.
订阅:
博文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