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在某个QQ群里,一个邻居贴出一道小学生的题目,说是要以小学生的思维来做,只能用四则运算,不能应用方程:
一道小学的数学题:某次数学竞赛原设定一等奖10人,二等奖20人,现在将一等奖中最后4人调整为二等奖,这样二等奖的学生的平均分数提高了1分;得一等奖的学生的平均分数提高了3分.问,原来一等奖比二等奖的平均分高出多少分?
很快就有人把答案解了出来:18/4+24/4
可我还是一下子矇了,哪来的答案??
于是很不甘心的将题目COPY回来,还把要求“小学生思维”也COPY下来,钻研一番。在钻研的同时,我心里也暗自伤心,才不过20来岁人,居然已经连解个数学题都不会了,呜——
解题:
4人调整为二等奖,且使二等奖学生的平均分数提高了1分,则该4人的到来添加的平均总分为:(20+4)*1/4 = 24/4
4人不再是一等奖,但仍使一等奖学生的平均分数提高3分,则该4人的离开添加的平均总分为:(10-4)*3/4 = 18/4
于是,原一等奖比二等奖学生的总平均分高出为:24/4 + 18/4 = 10.5(分)
总算解出来了,思维还算清晰,但只怕经不起盘问,一问可能就有不少漏洞。要晓得当年解数学题,也会似是而非的将所谓的解题过程写下,毕竟不管怎样,有过程没答案可以得题目的80%分数,但如果只有答案没有过程,即便是正确的恐怕也只有题目的20%分数。所以,当年的我在考试时,就算不肯定,也总是不管三七二十一,写了再说。
还记得中学时,数学老师和我们提及,华罗庚教授会去研究“1+1为何=2”,我们并不理解,这些人尽皆知的东西为啥还要问为啥,现在,我依然不理解。对于学术研究,我已经不怎么接触了,所以好多事情,我依然不晓得他们研究了又有啥用……
订阅:
博文评论 (Atom)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